当前位置: 首页> 农业> 正文

全球防控番茄褐色皱果病毒

  • 伊川生活网伊川生活网
  • 农业
  • 2025-08-28 13:26:26
  • 18

      2025年,一种蔬菜上的病毒“肆虐”着番茄、辣椒。不仅产量受到影响,而且受这种病毒的影响,自2025年以来已经有15批待出口的中国番茄因携带病毒被俄罗斯拦截。

      2025年6月20日,俄罗斯联邦兽医和植物检疫监督局滨海边疆区地方分局决定,禁止进口来自中国的一批重约281公斤的辣椒和2.3吨的番茄。因为在样本实验室检测中,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oBRFV)。这是2025年以来第15批因携带该病毒被俄罗斯拦截的中国番茄。

      其实,不仅国外在防,国内在进口相关产品和种植时也是严加防范。2025年4月,福州长乐机场海关连续在两批进口番茄种子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并按规定对相关货物进行后续处置。

      鐣寗瑜愯壊鐨辨灉鐥呮瘨鎴愪负鍏ㄧ悆閲嶇偣闃叉帶瀵硅薄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自2014年在以色列首次发生,后在约旦、墨西哥、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希腊、荷兰、西班牙、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暴发,迅速蔓延,对当地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造成了严重侵害,成为全球检疫部门的重点防控对象。在我国山东、云南、宁夏等地的番茄上检测到了番茄褐色皱果病毒。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已经被公认为番茄和辣椒的“头号杀手”。该病毒侵染番茄产生的典型症状包括叶片花叶、深绿色突起、叶片变窄、叶片畸形;番茄生长后期,果实可出现黄色斑块或褐色斑块。部分品种番茄叶片仅表现轻微花叶与畸形甚至无明显症状,但果实出现黄斑或褐色斑块。初期果实表面会出现轻微的凸起或凹陷,随着病情发展,果实表皮逐渐变为褐色,出现严重的皱缩,果实畸形,果面粗糙,似被开水烫过,失去商品价值,严重的导致果梗坏死。

     在辣椒上,该病毒使植株发育迟缓,叶片出现褶皱和黄色斑驳,果实畸形并产生褐色斑块。

     因为超强的传播能力和巨大的侵害性,2021年4月9日,番茄褐色皱果病毒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024年9月2日,农业农村部公告(第822号)决定将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增补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的传播途径广泛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传播方式、传播能力令人震惊,但目前没有找到有效解决办法,只能提前预防,来控制其大面积扩散。如果发现较晚或没有提前预防,一旦传播开来,就会造成较大损失。

     浠庣洰鍓嶆儏鍐电湅锛岀暘鑼勮鑹茬毐鏋滅梾姣掔殑浼犳挱鏂瑰紡鏈夛細

    ——种子传播。烟草花叶病毒属的病毒可存在于种皮和胚乳中,传统的种子消毒处理不能完全有效控制病毒,被病毒污染的种子一旦长成植株,病毒就会通过接触在温室内快速传播。

    ——接触传播。通过污染的工具、手、衣服、植物与植物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土壤传播。在植物残体和受污染的土壤中,该病毒保持数月后仍具有侵染能力。

    ——杂草是中间寄主,该病毒可侵染藜科杂草,但不表现症状,杂草可作为病毒的侵染来源。

    ——熊蜂传播。熊蜂授粉时的机械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番茄植株。

    如何切断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的传播途径

    采取阻断病毒引入渠道、切断病毒传播路径、提高番茄抗性等措施,降低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发生。

     确保种子安全。从正规渠道购买种子,可以降低种子携带病毒的概率。在育苗之前进行种子消毒,可使用2%盐酸或用10%磷酸三钠溶液处理种子,能够有效消除种子中携带的病毒,并且能够显著提升种子的萌发率、缩短种子的萌发时间。

    防止土壤传播病毒。如果棚室或田间已发生过病毒,建议第二年不要种植番茄、辣椒等茄果类作物。再种植移栽番茄、辣椒苗时,可用20%二氯异氰尿酸钠400倍液-500倍液灌根,杀灭土壤中的病毒。

    严防传毒介体昆虫。烟粉虱、蓟马、蚜虫等是主要的植物病毒传播介体,严防大量发生。一是清洁温室周边环境,铲除周边的杂草,定期喷施杀虫剂,大幅度降低周边传毒昆虫基数,缓解传毒压力;二是温室通风口使用50目以上的防虫网保护,出入温室随手关门,避免传毒害虫入棚;三是温室内在稍高于植株上部悬挂黄板诱捕烟粉虱、蚜虫,悬挂蓝板诱捕蓟马等害虫;四是当发现害虫种

    群密度达到防治要求时,及时用螺虫乙酯、噻虫嗪、呋虫胺和阿维菌素等药剂灭虫。

    规范农事操作,小心机械传播。种植户工作前可用75%酒精进行手部消毒,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植株损伤,接触伤口最好能戴一次性手套,操作每株番茄前都要再喷一次消毒液,对农具、纸箱等经常和番茄接触摩擦的工具可用0.5%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处理。

    为了阻止病毒传播,在绑扎枝干和修剪时,优先处理健康的作物,然后再处理患病作物。如果看到可能感染病毒的作物,应立即彻底清理掉,烧毁或深埋,同时尽量减少与周围环境的接触。

     提高作物自身抗病毒能力。如番茄幼苗定植后及时蹲苗,中耕划锄,拉大昼夜温差,促进根系深扎,培育壮棵。进入结果期,合理留果,保持植株长势平衡,追肥时注意随水冲施腐殖酸类、甲壳素类等养根性肥料,同时叶面喷施氨基寡糖素、复硝酚钠、盐酸吗啉胍铜等药剂,提高番茄抗病毒能力。

     合理浇水,避免干旱,创造不利于病毒病高发的环境。高温干旱的棚室环境极易导致病毒病高发,夏秋茬蔬菜除了通过设置遮阳网、喷洒降温剂等措施降低棚内温度外,关键是合理浇水。蔬菜定植后,有的菜农采取过度控水措施进行蹲苗,为病毒病发生创造了条件。一般来说,蔬菜缓苗后10天-15天左右浇促棵水,以促进根系深扎。若温度过高、水分蒸发量过大、土壤干旱时,应及时浇小水,增加棚内湿度。之后,应视土壤状况见干浇水,切不能大水漫灌,避免引发茎基部的细菌性病害。

     合理用药,控制病毒病发生发展。发现病毒病植株,应立刻拔除带至棚外,避免传染健康植株。防治病毒病常用的药剂有病毒A、菌毒清、三氮唑核苷等化学类农药,可混用香菇多糖、葡聚烯糖、低聚糖素、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苦参碱等生物农药,激发植株自身的防御系统。

     病毒病主要是对生长点的影响,一旦得病后,植株就会停止生长。因此,对病毒病来说,恢复生长点为第一位,可喷施胺鲜酯、芸苔素内酯、细胞分裂素等药剂混加核苷酸类的叶面肥,效果较好。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技术方案

    为加强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疫情阻截防控措施,保证番茄、辣椒生产安全,2025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心组织制定了番茄褐色皱果病毒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技术方案。

    鐩戞祴闃叉帶绛栫暐

    坚持关口前移、积极防御、主动治理,压实疫情防控属地责任和企业生产主体责任,抓好种子种苗检疫监管,强化生产期监测调查,及时上报处置新发疫情,力争疫情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鐩戞祴闃叉帶閲嶇偣

    根据全国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生产布局和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发生分布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治理。

    制种区。重点关注甘肃、新疆、山东、江苏省(区)番茄和辣椒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县(市、区)和海南南繁育种基地。

    生产区。重点关注商品番茄辣椒生产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番茄主产区,以及贵州,云南,河南,湖南,四川,山东、广西等辣椒主产区。

    鐩戞祴闃叉帶鎺柦

    (一)检疫监管。产地检疫监管。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各项要求,督促指导制种企业落实检疫措施,对来自高风险区的种子和种苗加大田间调查次数。调运检疫监管。对从外地调入的番茄和辣椒种子种苗要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必要时进行复检,亲本种子力争批批抽检。对申请从本地调出的要查验产地检疫合格证,按照程序开具植物检疫证书,无产地检疫合格证的应抽样进行室内检测,检测合格的方可开具植物检疫证书。国外引种检疫监管。对首次引进的番茄和辣椒种子,开展风险评估,按照《国(境)外引进农业种苗检疫审批单》的审批意见,做好隔离试种,加强疫情监测。

   (二)田间监测。重点在茄科作物苗期、开花坐果期和结果期等番茄褐色皱果病毒显症期开展监测调查。制种区。育苗圃在茄科作物出苗至移栽前,逐圃调查不少于1次。种苗移栽定植后田间调查不少于2次,调查面积应占种植面积的20%以上。如发现有疑似发病症状的植株,记录详细信息,采集样品送实验室检测,同时跟踪调查1次—2次。调查过程中,按照五点法、棋盘法等抽样方法监测调查,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生产区。田间调查不少于2次,监测时期和抽样方法同上。

    病毒检测

    田间检测。在田间发现疑似病株或果实,可利用快速检测试纸条或试剂盒等进行快速检测。

    实验室检测。参照《植物病毒检测规范(SN/T2964—2011)》,一般使用逆转录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采集的叶片和果实样品进行检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种子进行检测。

   闃叉帶澶勭疆

    田间管理。选择经过认证的无病毒种子和种苗,选育和种植抗病毒的品种。育苗田圃和制种田块,不同批次间做好隔离,生产作业的农具、机械设备、衣物等专田专用。

    疫情处置。发现疫情后,及时铲除染疫病株和周围的植株,检查清理周边寄主植物,统一带出种植区域后集中销毁。同时,进行高温闷棚和土壤消毒,并及时对操作工具等消杀处理。染疫田块和大棚可采取3年非寄主作物(如禾本科作物)轮作或休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