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业> 正文

高粱田间管理要点全攻略

  • 伊川生活网伊川生活网
  • 农业
  • 2025-05-22 17:35:02
  • 5

高粱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要实现高粱的高产稳产,科学精细的田间管理至关重要。从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到整个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一系列要点需要种植户们精准把握。

播种前,土壤的处理是基础。高粱适宜种植在地势平坦、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要提前进行深耕细耙,深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这样能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结合深耕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的农家肥,每亩施用量在2000 - 3000公斤左右,再搭配适量的复合肥,为高粱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选种也不容忽视,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如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好且产量高的品种。选好种后,进行晒种和药剂拌种,晒种能提高种子的发芽势,药剂拌种可有效防治病虫害。

适时播种是高粱良好生长的开端。当土壤5厘米深处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方式可采用条播或点播,条播行距一般在50 - 60厘米,点播株距根据品种特性而定,一般在15 - 20厘米。播种深度不宜过深或过浅,以3 - 5厘米为宜。播后要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种子吸水发芽。

高粱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在幼苗长出3 - 4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去除弱苗、病苗和杂苗,保留健壮苗,株距保持在8 - 10厘米。当幼苗长到5 - 6片真叶时,进行定苗,确保每亩有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早熟品种每亩留苗8000 - 10000株,中熟品种每亩留苗6000 - 8000株,晚熟品种每亩留苗4000 - 6000株。

中耕除草是高粱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高粱生长前期,一般进行2 - 3次中耕。第一次中耕在幼苗出土后,结合间苗进行,深度宜浅,以3 - 5厘米为宜,主要起到疏松表土、提高地温的作用。第二次中耕在定苗后,深度可适当加深,达到8 - 10厘米,促进根系生长。第三次中耕在拔节期进行,深度为10 - 15厘米,此时中耕可切断部分根系,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茎基部节间缩短,增强抗倒伏能力。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可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式。化学除草要根据杂草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避免对高粱造成药害。

高粱拔节至抽穗期是生长旺盛、需肥水量大的时期。此时要及时追肥,一般在拔节期每亩追施尿素15 - 20公斤,可促进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在抽穗前,如发现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等缺肥症状,可进行叶面追肥,喷施0.2% - 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喷2 - 3次。水分管理方面,高粱拔节期至抽穗期需水量较大,要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田间积水。如遇干旱,要及时灌溉,可采用沟灌或喷灌的方式,确保植株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病虫害防治是高粱高产的保障。高粱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叶斑病等,虫害有蚜虫、螟虫等。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叶等措施预防病害发生。发病初期,可选用针对性的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对于虫害,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进行物理防治,如设置黑光灯诱捕螟虫等。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但要注意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在高粱生长后期,要注意保护功能叶片,延长叶片的光合作用时间,增加粒重。如遇大风天气,要及时检查高粱植株,对倒伏的植株进行扶正,并适当培土固定。当高粱穗子中部籽粒变硬、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时,即可进行收获。收获后要及时晾晒,使籽粒含水量降低至安全贮藏标准,一般含水量在13%以下为宜,然后进行妥善贮藏,防止霉变和虫蛀。

高粱田间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只有严格按照管理要点,精心呵护高粱生长的每一个阶段,才能实现高粱的优质高产,为农业生产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