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田间管理方面有着诸多要点需要把握。从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到生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每一步都关乎着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以下将为大家全面详细地介绍马铃薯田间管理的要点全攻略。
在播种前,精细整地是基础。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且排灌良好的地块至关重要。提前深耕土地,深度以 25 厘米左右为宜,这样能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为马铃薯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施足基肥是保证马铃薯生长的关键。一般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3000 - 5000 公斤,配合氮磷钾复合肥 50 - 80 公斤。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后,再进行深耕,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种薯处理也不容忽视。要选择表皮光滑、无病虫害、芽眼饱满的种薯。在播种前 1 - 2 天,将种薯置于温暖、通风良好的地方晒种 2 - 3 天,这样能打破种薯休眠,提高发芽率。对于切块播种的种薯,每块种薯重量应保持在 25 - 30 克,且每个切块至少要有 1 - 2 个健壮芽眼。切好的种薯要用草木灰或多菌灵进行拌种,以防止病菌感染。
适时播种是确保马铃薯高产的重要环节。当土壤 10 厘米深处地温稳定在 7 - 8℃时即可播种。过早播种,地温低,种薯易烂种,影响出苗;过晚播种,生育期缩短,产量降低。播种方式可采用条播或播,播种深度一般为 8 - 10 厘米。播种后要及时覆土,覆土厚度要均匀,以保证出苗整齐。
马铃薯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当发现缺苗时,应尽早补种或补苗。补种时要选择与原品种相同的种薯进行催芽处理,确保补种后能尽快出苗。要进行中耕除草。中耕可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一般在马铃薯苗高 10 - 15 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以 8 - 10 厘米为宜;第二次中耕在苗高 20 - 25 厘米时进行,深度可稍浅,为 5 - 6 厘米。结合中耕,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杂草与马铃薯争夺养分和水分。
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合理追肥是保证其茁壮成长的关键。一般在马铃薯现蕾期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追施尿素 10 - 15 公斤、硫酸钾 10 - 15 公斤,以促进地上茎叶生长和块茎膨大。在马铃薯膨大期进行第二次追肥,每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 15 - 20 公斤,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追肥时要注意施肥位置,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植株根系,造成烧根。
水分管理对于马铃薯生长也极为重要。马铃薯在生长前期需水量较少,应适当控制浇水,以促进根系下扎。在现蕾期至开花期,马铃薯需水量逐渐增加,此时要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田间积水。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需水量达到高峰,要及时浇水,确保土壤水分充足,以促进块茎快速膨大。收获前 10 天左右,应停止浇水,以降低土壤湿度,便于收获和贮藏。
病虫害防治是马铃薯田间管理的重要工作。马铃薯常见的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炭疽病等,虫害有蚜虫、蛴螬、地老虎等。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田间湿度,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可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例如,防治晚疫病可选用甲霜灵锰锌、烯酰吗啉等药剂;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
适时收获也是保证马铃薯品质的重要环节。当马铃薯植株大部分茎叶由绿变黄、枯萎时,即为成熟标志,此时可进行收获。收获应选择晴天进行,收获后要及时将马铃薯进行晾晒,使表皮干燥,便于贮藏。
马铃薯田间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只有做好各项田间管理工作,才能确保马铃薯获得高产、稳产,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伊川生活网--www.yichuanxian.com.cn 联系QQ/微信:379983363
本文链接: https://www.yichuanxian.com.cn/nongye/5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