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田间管理对于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实现良好的大豆田间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涵盖播种前准备、播种过程把控、生长期间精细照料以及收获环节妥善处理等一系列要点。
在播种前,土壤的处理是基础。要进行深耕细耙,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为大豆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需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确保土壤养分均衡。大豆对磷、钾元素需求较多,在基肥中应适当增加其比例。对于土壤酸碱度不适宜的地块,还需进行改良,使土壤 pH 值保持在 6.5 - 7.5 之间,这有利于大豆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选种也是关键的一环。要挑选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其应具备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等特点。购买种子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种子纯度和发芽率。在播种前,可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理,如晒种 1 - 2 天,能提高种子的活力和发芽势;用根瘤菌剂拌种,可增加根瘤数量,提高固氮能力,为大豆生长提供更多氮素营养。
播种时间的确定不容忽视。大豆是喜温作物,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温和地温来选择合适的播种期。过早播种,可能因气温较低导致种子发芽缓慢,易受病虫害侵袭;过晚播种,则会使大豆生育期缩短,影响产量。一般来说,当 5 - 10 厘米土层温度稳定在 10 - 12℃时即可播种。合理密植同样重要,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种植方式等因素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稀植,肥力较低的地块应适当密植;分枝多的品种宜稀植,主茎型品种宜密植。确保植株间通风透光良好,既能充分利用光能,又能减少病虫害发生。
在大豆生长期间,田间管理工作更为繁杂。中耕除草是必不可少的。大豆生长前期,杂草生长迅速,会与大豆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大豆根系生长。一般在大豆苗高 10 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 10 - 15 厘米;在分枝期进行第二次中耕,深度 15 - 20 厘米。结合中耕,还可进行培土,防止大豆倒伏。
水分管理至关重要。大豆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需求不同,播种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利于种子发芽;幼苗期需水量较少,适当控水可促进根系下扎;开花结荚期是需水关键期,此时若遇干旱,要及时灌溉,保证土壤含水量在 70% - 80%;鼓粒期需水也较多,应保持土壤湿润,以满足籽粒充实的需要。但同时也要注意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腐烂。
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预防病虫害发生。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迹象。对于常见的病虫害,如大豆蚜虫、红蜘蛛、霜霉病等,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设置防虫网防止害虫迁入,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当大豆进入收获期,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适时收获,过早收获,籽粒尚未充分成熟,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晚收获,豆荚容易炸裂,造成损失。一般当大豆植株叶片全部脱落,茎秆变黄,籽粒变硬且呈现本品种固有颜色时为适宜收获期。收获后要及时晾晒,使大豆含水量降至安全储存标准以下,一般含水量在 13%以下为宜,然后妥善储存,防止霉变和虫蛀。
实现大豆田间管理要点需要环环相扣,从播种前到收获后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豆生长良好,实现高产稳产,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伊川生活网--www.yichuanxian.com.cn 联系QQ/微信:379983363
本文链接: https://www.yichuanxian.com.cn/nongye/54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