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结果少且瘪粒多是许多农户面临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产量,还降低了经济效益。要提高花生产量,需从多个方面入手。土壤条件至关重要。花生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若土壤板结,会阻碍花生根系的生长和呼吸,导致植株发育不良,从而影响结果和籽粒饱满度。因此,在种植花生前,应对土壤进行深耕细作,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可适量施入有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花生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品种选择也不容忽视。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以及种植习惯,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花生品种。优良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结果率和籽粒饱满度。在购买种子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种子的纯度和质量。
合理密植是提高花生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种植密度过大,花生植株之间会相互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导致通风透光不良,影响光合作用,从而使结果少、瘪粒多。而种植密度过小,则会浪费土地资源,降低单位面积产量。一般来说,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种植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例如,珍珠豆型花生品种每亩种植1.8万-2.2万,每播2粒;普通型花生品种每亩种植1.5万-1.8万,每播2粒。
施肥管理对于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花生生长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其中氮、磷、钾是需求量较大的元素。在施肥时,应根据花生的需肥规律,合理搭配肥料。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尿素10-15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在花生生长期间,还应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进行追肥。例如,在花生苗期,可适量追施氮肥,促进幼苗生长;在花针期,应重施磷钾肥,提高花针入土率和结果率;在结荚期,可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荚果饱满度。
水分管理也是影响花生产量的重要因素。花生既怕干旱又怕涝灾。在花生生长期间,要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及时进行浇水和排水。在花生播种后,若土壤墒情不足,应及时浇蒙头水,确保种子发芽出苗。在花生苗期,要适当控制水分,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植株的抗旱能力。在花针期和结荚期,是花生需水的关键时期,要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若遇暴雨天气,要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导致花生烂根、烂果。
病虫害防治是保证花生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花生常见的病虫害有叶斑病、根腐病、蛴螬、蚜虫等。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例如,通过合理轮作、清除病残体等农业措施,减少病虫害的侵染源;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采用黑光灯、糖醋液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如七星瓢虫、草蛉等,进行生物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但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适时收获也能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花生成熟的标志是植株上部叶片变黄,中下部叶片脱落,荚果外壳硬化,网纹清晰,种仁饱满。过早收获,花生荚果尚未充分成熟,籽粒不饱满,会影响产量;过晚收获,花生荚果容易脱落,且会增加烂果率,降低品质。一般在花生播种后100-120天左右,当大部分花生荚果达到成熟标准时,即可进行收获。
要提高花生的产量,需要从土壤改良、品种选择、合理密植、施肥管理、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才能实现花生的高产稳产,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伊川生活网--www.yichuanxian.com.cn 联系QQ/微信:379983363
本文链接: https://www.yichuanxian.com.cn/nongye/5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