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市场上有着较高的需求。其种植过程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而根瘤菌拌种这一技术,能为黄芪种植带来显著的增产效果。
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在种植黄芪时,选地是关键的第一步。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前作以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为宜,避免重茬。选好地后,要进行深耕细耙,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然后做成宽1.2-1.5米的畦。
种子处理也不容忽视。黄芪种子硬实率较高,直接播种不易发芽。因此,在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可采用机械擦伤种皮的方法,将种子与粗砂按1:2的比例混合,放在石碾上碾压,至种皮粗糙,以利种子吸水萌发。也可用温水浸种,将种子放入50-55℃温水中浸泡6-12小时,捞出晾干后播种。
而根瘤菌拌种则是黄芪增产的重要措施。根瘤菌能与黄芪根系共生,形成根瘤,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为黄芪生长提供充足的氮源,从而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在拌种时,要选择质量可靠的根瘤菌剂。一般每公斤种子用根瘤菌剂5-10克,加适量清水调成糊状,然后与种子充分拌匀,使每粒种子都能沾上菌剂。拌种后要避免阳光直射,尽快播种。
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当土壤5厘米深处地温稳定在8-10℃时即可播种。多采用条播,行距20-30厘米,沟深2-3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1.5厘米,稍加镇压。每亩用种量1.5-2公斤。
黄芪出苗后,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当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间苗、定苗,株距10-15厘米。生长期间要注意中耕除草,保持田间土壤疏松无杂草。在黄芪生长前期,一般不追肥,以免徒长。到6月中旬,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以促进植株生长。7-8月为黄芪生长旺盛期,此时若天气干旱,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雨水过多时,要注意排水防涝,防止烂根。
黄芪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紫纹羽病等。白粉病可用粉锈宁防治,紫纹羽病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灌根防治。虫害有蚜虫、豆荚螟等,蚜虫可用吡虫啉防治,豆荚螟可用氯氰菊酯防治。
一般在生长2-3年后的秋季,当地上部分枯萎后进行采收。采收时,先割去地上茎叶,然后深挖根部,抖净泥土,去掉须根,晒至半干,堆放1-2天,使其回潮,再摊开晾晒,直至全干。
通过科学种植,尤其是采用根瘤菌拌种技术,能让黄芪生长得更加茁壮,产量大幅提高,从而为种植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也为中医药事业提供优质的药材资源。在黄芪种植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精心管理,才能收获理想的成果。从选地、种子处理、播种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每一步都凝聚着种植者的心血。希望广大种植户能够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充分利用根瘤菌拌种等增产技术,让黄芪种植成为致富的好途径,同时也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未来的黄芪种植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种植技术,进一步提高黄芪的品质和产量,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黄芪种植产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人们的健康和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伊川生活网--www.yichuanxian.com.cn 联系QQ/微信:379983363
本文链接: https://www.yichuanxian.com.cn/nongye/53630.html